主办单位: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上海建为历保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点意空间国际展览集团

支持单位:

上海市文物局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

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文物报社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国际合作单位:

萨尔茨堡展览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2015年8月28日,以“建筑不老,遗产永恒”为主题的我国首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为期3天的博览会包括行业展览、学术论坛、现场活动三大主要内容,受到各方关注。

参展单位集中展示新型保护技术

前来参加会议的70多家代表性机构中,既有建筑遗产保护领域骨干企事业单位、各地遗产保护机构,也有材料设备专业单位、高新技术应用单位,分布在保护案例展、技术工艺展、材料设备展、高新技术展、书刊媒介展五大展区。

在博览会上,70余家参展单位带来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经典保护案例,包括“新材料”的运用、“数字化”的手段、“重监测”的过程等。澳大利亚材料公司GUARDIT带来可作为高腐蚀强酸的替代品的“绿酸”,同济大学带来将高效清洗材料与膏状清洗材料整合于一体的清洗膏,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则联合开发石质文物微生物灌浆技术……这些都代表了未来文物修复材料运用的新方向。放眼望去,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墓葬、古建筑、彩塑壁画等保护中作用日趋显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侯卫东就我国世界遗产监测工作向记者介绍:“现在用于环境监测的设备已突破了单机记录、人工导出数据的限制,开始进入自动采集、实时监控、多传感器一体化的时代。”

主旨报告、学术论坛等观点云集

博览会开幕式后的“重头戏”是单霁翔的主旨学术报告——《走中国特色的古建筑保护之路》。在回顾了中国文物保护理念发展历程,讨论了包括应县木塔修缮、长城维修等众多备受关注和争议的案例之后,他以丰富的数据和完善的体系,详实讲述了北京故宫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展示与利用方面面临的挑战及策略。他指出,与欧洲砖石建筑大为不同,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居多,中国建筑遗产的保护要有“中国特色”。

博览会期间,主题为“优秀建筑保护利用案例探析”、“建筑遗产保护中的高新技术应用”、“砖石类建筑保护技术”和“砖石类遗迹的考古研究与保护”的4场重量级国际学术论坛,介绍了建筑遗产保护理论、技术研究和设计、施工实践等最新的进展与动态。

同期举办的2015(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暨中国名城委华东片区会和主题为“上海抗战遗址保护技术座谈”、“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实录丛” 首发式的2场现场活动也观点丰呈,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诸多精彩的建议和意见。

体验工匠技艺

为了让公众亲自体会文化遗产的修缮技艺,展会特设区域为观众提供了遗产修缮技艺手工操作机会,包括彩色玻璃修复、灰塑捏制、油饰彩绘、木构件修复等,试图让每一位有兴趣的观众都能体验一把传统工艺的惊喜。

在互动体验区,微缩明式家具工艺传承人陈国增更替着手中的锯子、锉子、刨子等工具,以小叶紫檀、黄花梨为原材料,现场展示家具制作过程,引来不少观众围观。陈国增告诉记者,此次现场匠人的互相交流让他大开眼界,很多观众也都驻足观看。

“走读”亲近城市

首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组委会还与稻草人旅行社合作,为展会量身定制了“上海经典建筑走读活动”,带领市民领略马勒别墅、荣氏老宅、静安寺等上海的优秀建筑遗产。5场“短途旅行”吸引了近350人参与,领队杨先生表示,相较于博览会的学术性,“走读”活动以建筑故事为主、兼顾建筑知识,深受市民欢迎。

开展时间:2015年8月28日~8月30日

展会地点:上海展览中心

展会规模:6000平方米

展商:73家,其中境外展商10家,来自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

参观观众:5000余人次,其中参加论坛总人数约1000人次,四场论坛平均每场约250人次。

参展效果:95%的展商表示很荣幸参加第一届建筑遗产保护性质的博览会,接触到了国内建筑遗产保护行业内的骨干企事业单位。85%的展商反馈有意愿参加下一届建博会,并表示将会准备更具趣味性的多样化展览形式。

媒体报导:本届展会共得到20家媒体报导宣传,相关新闻发表60余篇次,阅读次数约100000次,在遗产保护行业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

童明康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

胡劲军 上海市文广影视局、文物局局长

唐  炜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

郑时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王立平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褚晓波 上海文广影视局、文物局副局长

曹昌智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俞斯佳 上海市规土局总工

吴东风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

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

宋建忠 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陈  瑶 浙江省文物局局长

幸  军 重庆市文物局局长

龙家有 广东省文物局局长

辛泸江 国家文物局资源处处长

郑  军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长

王  铮 国家文物局考古处

詹长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中心主任

常  青 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会员、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

李  为 湖南省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何素玉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程  军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21世纪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空前活跃,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在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显著提高的今天,遗产保护突出的问题已不是大拆,而是在重视之后保护什么、怎么保护的问题,是要在理念和技术层面寻求更新、更正确的保护途径。从这个角度,我高度评价这个博览会。”

——童明康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

“把建筑遗产保护和博览会放在一起的展览,我还是第一次参加,感觉耳目一新。这里琳琅满目的展台展示了文物保护的强大力量,这显示出文物保护已经成为公众广泛参与的文化事业。”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今天在上海做成了首届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我们就是要支持年轻人,在上海干成这样的事。” 

——胡劲军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名城保护走到了又一个新的时代,我们通过这样的博览会,吸取先进的经验,互相促进,将为下一步工作做很好的铺垫。”

——曹昌智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据我了解,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举办这种性质的博览会,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郑时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学会荣誉资深会员

“文化遗产本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我国这方面相对薄弱,所以这次把全国力量集中起来,而且有国外专家参加,可以大大提高我们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陈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建博会两年一届的举办频率很恰当,刚好给我们时间可以完成一个新的优秀案例。这是我们首次参加这种性质的博览会,大多以展板形式展示参展内容,下届一定还会再来参加,并且会增加一些可以与公众进入互动的展示方式。”

——陈亦文

武汉大学文物管理处

 “无论哪一门手艺,不下几年功夫都是没法上手的。对普通市民来说这种体验活动不失为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宝贵机会。”

——陈国增

明式家具手工艺传承人

  • “保护传承·科技赋能·人民共享”——2023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将在苏州举办
  • 10月26日-28日,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将在苏州举行!
  • 莱比锡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

协办单位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
  •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委会
  • 查看更多

支持单位

特邀支持

  • 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
  • 中国光大银行苏州分行
  • 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
  •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
  • 查看更多

支持媒体

  • 《中国名城》
  • Built Heritage
  • 《建筑遗产》学刊
  • 中国文物报社
  • 查看更多

Copyright上海建为企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7858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