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 | EN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及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剑川召开

发布时间:2018-10-19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相关精神,积极响应《意见》中“支持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要求,2018年10月13日-15日,“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及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剑川召开。本次研讨会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云南省文物局、大理州文体局、剑川县政府、剑川县文广新局的支持下,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的共同发起者之一为研讨会的举办提供了大力支持。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中国文物报社副社长王勇强、云南省文物局叶荣波、剑川县副县长强勇、剑川县文广局局长张华、剑川县文广局副局长段素媛等应邀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石钟山石窟文物保管所、云南安宁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法华寺石窟)、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石窟保护管理部门、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40余位参加了本次会议。

研讨会分为“经验分享”、“问题提出”、“行业探讨”三个议题进行,特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孙英民、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和副理事长谭玉峰作为各议题的主持嘉宾。与会专家通过主题报告发言的形式分享了各自在石质不可移动文物检测、监测及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石质不可移动文物在日常维护、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需求,交流了石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关课题研究方向,探讨了成立石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家智库、建立石质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科技联盟的可行性。主办单位就本次研讨会讨论、交流的关键内容和成果,拟定了《剑川共识》讨论稿,经参会专家们现场讨论修正,最终一致表决通过。

主会场会议现场

开幕式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委员会执行主任、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晓武主持。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委员会执行主任、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晓武主持会议

剑川县副县长强勇介绍了剑川的历史和文化,阐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实现对文物风险感知和评估,对文物的健康保存是有重要意义的。对远道而来参会的嘉宾、交流工作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相信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将促进剑川县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提升。

云南省文物局代表叶荣波介绍了云南省文物局近年来对省内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和成效,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云南省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云南省参会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能够认真学习会议内容,会后加强与专家们的联系,不断提高云南省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化水平。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对石质文物保护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保护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阐述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石质不可移动文物监测、预防性保护及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介绍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一直以来支持石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相关工作,强调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研究石质不可移动文物现状勘察与病害分析检测技术,评价保护效果,构建石质不可移动文物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致辞

中国文物报社副社长王勇强介绍了中国文物报社作为媒体单位,承担着宣传文物保护工作,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推广文物保护技术等信息交流的任务。表达中国文物报及其所属的媒体平台,将积极关注学术研讨动态,为我国文物科技保护能力和文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中国文物报社副社长王勇强致辞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沈三新先生指出,“中国文物保护科技保护专项基金”是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希望能够聚集包括文物保护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在内的各方力量,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应用到文物保护工程及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中,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工作效率,共同推进文物保护事业持续发展。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沈三新致辞

研讨会议题一:经验分享

特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担任研讨会议题一的主持。来自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足石刻研究院、浙江大学、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龙门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主题发言。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主持议题一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委员会执行主任、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晓武以《石质文物风险监测评估研究及应用》为题分享了上海建为对文物监测技术方法、监测体系、风险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法的研究,介绍石钟山石窟保护性监测工作的实施和数据分析成果,以及文物云平台的相关内容和应用。

 

上海建为副总裁李晓武

大足石刻研究院监测中心副主任赵岗以《监测护航,信息化施工——大足石刻专项监测工作探讨》为题分享了对大足石刻渗水病害的红外热成像检测、病害分布及相关情况调查、监测工作,以石篆山摩崖造像抢险加固工程专项监测项目为例介绍了大足石刻研究院近几年在监测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

 

大足石刻研究院监测中心副主任赵岗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师沃浩伟以《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与预防性保护工作》为题分享了浙江大学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应用实践工作中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通过具体案例对数字化调查成果以及文化遗址预防性保护监测应用成果进行了展示。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师沃浩伟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综合一所副所实验室主任王麒以《广元千佛崖文物本体与环境监测系统》为题介绍了广元千佛崖的历史背景、保存现状、病害分析以及具有针对性的监测系统方案,分享了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方法和研究结论。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综合一所副所实验室主任王麒

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中心主任陈建平以《龙门石窟的预防性保护》为题介绍了龙门石窟的地理气象环境、水文地质环境、主要病害特征、监测系统、地质病害调查评估、三维数字化、日常维护与修复等内容,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龙门石窟预防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中心主任陈建平

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闫宏彬以《云冈石窟第7、8窟日常保养工程》为题,介绍了我国石窟寺保护现状和对石窟进行日常保养的意义,以7、8窟的情况为例分享了云冈石窟日常保养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完整的工作程序,结合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闫宏彬

原江苏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万俐以《石质文物防风化材料研究的探讨》为题,介绍了南京博物院对露天石质文物防水工作的研究,以及《贺兰山岩画保护设计方案》中对两种石材保护剂各项性能进行的实验和效果评估。分享了一种石质文物无机纳米二氧化硅为主要材料的保护防风化加固剂的性能、对石材防风化加固的原理和特点,并结合具体应用进行了介绍。

 

原江苏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万俐

研讨会议题二:问题提出

特邀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学会会长孙英民担任研讨会议题二的主持。东南大学、剑川县石钟山石窟保管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代表结合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主题发言。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学会会长孙英民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与环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永辉以《砖石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分析与评估方法》为题,介绍了三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分享了在保护性监测分析工作、建立数学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对数据分析程序研发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化学保护剂的使用、监测工作目的和科学性、日常维护与监测的关联性以及临时保护设施的制度性的讨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建筑遗产与环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永辉

剑川县石钟山石窟文物保管所所长段钟鹏以《石钟山石窟保护与病害现状概述》为题,介绍了石钟山石窟基本情况、保护工作概况和病害现状,并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石钟山石窟非常严重的渗水病害情况。2016年剑川县石钟山石窟文物保管所委托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石钟山石窟文物监测项目,监测内容以文物环境监测为主,包括对文物区域的光照、温湿度、含水量、风速风向、降雨量等方面的监测,并进行石窟病害数据分析。还委托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编制《石钟山石窟保护规划》。提出了由于剑川县属于贫困县,长期以来石钟山石窟的保护工作缺乏经费,保护研究工作相对国内其他石窟管理单位较为滞后的问题。

 

剑川县石钟山石窟文物保管所所长段钟鹏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主任马千以《传统修复技术在麦积山石窟的应用》为题介绍了麦积山石窟的基本情况、塑像和壁画制作工艺、塑像和壁画的主要病害及原因以及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主任马千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正模以《敦煌石窟壁画保护与监测》为题介绍了敦煌壁画保护的基本程序、敦煌壁画的主要影响因素、莫高窟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的具体工作(包括环境监测、本体监测、游客监测、安防监测)以及监测在开放管理中的应用。分享了目前敦煌研究院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对莫高窟保存风险的研究课题情况,提出监测工作不应局限于项目,要保持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正模

研讨会议题三:行业探讨

特邀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和副理事长谭玉峰担任研讨会议题三的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道道、北京大学副教授周双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务长张晓彤、副研究员吴育华、高级工程师刘建辉等专家从实际监测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监测和检测工作关联关系、增强监测技术在本体上的应用、监测技术在保护材料实验研究中的应用、石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培训工作中反映的问题、监测工作针对性和规范性不强、风险分析工作薄弱等多个方面分别发表了讨论意见,并提出了后续可进行的课题研究方向。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右)和副理事长谭玉峰(左)

 

  

参与会议议题三讨论的专家

会议最后,基于本次研讨会对推动我国石质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推动作用,本次研讨会讨论、交流的关键内容和成果,拟定了《剑川共识》讨论稿,经参会专家们现场讨论修正,最终一致表决通过。

15日上午,参会专家一同前往剑川县石钟山石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石钟山石窟的保护现状和病害成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工作建议。

参与专家在石钟山石窟进行实地考察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交流和传播石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平台,进一步巩固了《岳阳共识》形成的关于“构建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监测及评估体系”的成果,推动了石质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监测及评估体系的建立。会议上提出关于构建石质文物保护专家智库、成立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专委会的倡议,是今后研讨会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对推进我国石质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及风险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会人员合影


附:

剑川共识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相关精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于2018年10月14日,在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举办“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与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以期促进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进一步提高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风险监测和评估水平。来自国内相关文物保护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学术团体、科技企业的40余名专家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广泛交流、分享了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研究成果和风险管理经验,并就我国目前石质文物保护的现状发表了真知灼见,一致认为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石质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分布广,但预防性保护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标准缺乏,保护措施滞后,致使石质不可移动文物的整体保护现状堪忧,亟需进一步加强。为此,会议达成共识如下:

一、进一步宣传《岳阳共识》,加紧构建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监测及评估体系,结合多年来取得的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及风险管理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推进相关保护标准、规范的制定,并积极推广应用。

二、针对当前石质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基础研究,包括日常维护、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基础研究须进一步细化石质文物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威胁,深入了解石质文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探索石质文物风险防范与控制技术,减缓或降低各类风险对石质不可移动文物带来的危害,从而结合风险管理理论,科学构建石质文物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

三、石质文物保护研究机构、科研院校、科技企业,应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结合预防性保护理论,不断提升我国石质文物风险监测、评估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

四、应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设文物领域国家智库”的要求,依托国内文物保护研究行业力量,尽快建立“石质文物保护专家智库”,从而为我国石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以及活化利用提供智力支持。

五、鉴于石质文物为不可移动文物重要组成部分,其预防性保护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倡议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专委会,以进一步加强石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理论和技术研究,创新保护方法,提升保护水平,提高保护效率,改善保护现状。

六、建议成立由全国各研究机构、科研院校、科技企业组成的石质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科技联盟,每年举办石质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风险管理的专题学术交流活动,分享各相关单位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有力推动石质不可移动文物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