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 | EN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届木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

发布时间:2018-12-04

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第二届木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宁波召开。研讨会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支持,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研究会、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木结构建筑研究中心、宁波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木结构建筑设计研究所承办。建为历保作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的发起单位,对本次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机构企业,以及美国、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有宁波市文博系统和木构遗产保护管理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共计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建为历保副总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执行主任李晓武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主题演讲。

与会专家合影

2018年12月1日上午9:30分,会议准时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藏经楼开幕。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方曦书记代表会议组织各方致辞。他表示,本次研讨会响应了当前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社会呼声是为天时,在具有千年建筑底蕴的保国寺与李诫等古代巨匠进行对话是为地利,云集了当代建筑史学界的泰斗以及国内外高校建筑研究的新生力量、汇聚了老中青三代是为人和,相信研讨会必将达成预期。

方曦致辞

 

会议现场

随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古代超长木构殿堂建筑浅议》的主旨演讲。他从木构建筑面广间数与长度尺寸的关系角度,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出现的超长殿堂建筑加以发掘与梳理,以古代“适形”思想为基础,指出古代的殿堂建筑一般都有尺度的约束,但是在帝王宫殿、太庙建筑和佛寺建筑中也出现过等于或超过13开间的超长木构建筑,并详细列举介绍了秦代咸阳宫阿房前殿、汉代未央宫前殿、长乐宫前殿等几个实例。

清华大学王贵祥教授做主旨演讲

接下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建筑形制断代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介绍了建筑形制考古类型学方法,基于历史的时空逻辑,综合考古学和建筑史学,建立精细的建筑史料时空框架,并叠加其他维度的研究,从而实现历史学还原古代社会的研究目标。

北京大学徐怡涛教授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刘杰副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古代大跨度木结构建筑技术研究》的主题演讲,针对历史建筑图像和古代遗物中展现的大跨度木结构建筑技术进行研究和总结,旨在发扬中国传统木结构在相应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先进技术,并支持和指导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上海交通大学刘杰副教授演讲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Ronald Knapp教授做了题为《遗忘、消失、重生:美国的大跨度木廊桥》的主题演讲,介绍了美国历史上曾经建设的多个大跨度木廊桥,探讨美国的木桁架技术及复原重建等问题。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Ronald Knapp教授演讲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吴庆洲教授做了题为《德庆学宫大成殿研究》的演讲,通过对比德庆学宫大成殿和《营造法式》,指出其下檐为宋代遗构,上檐为元代遗存。

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演讲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徐学敏副馆长做了题为《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保护的回顾与思考》的演讲,研判了保国寺大殿的多次修缮行为,分析了从修到养、从治到防、从抗灾损到控灾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保护历程。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徐学敏副馆长演讲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淳庆副教授做了题为《宁波保国寺大殿结构机制和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的演讲,介绍了基于构造研究、精确测绘结合有限元模型分析,所建立的保国寺大殿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和预警指标等,为预防性保护和后期加固修缮提供理论支撑。

东南大学淳庆副教授演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汤众高工做了题为《保国寺大殿构件信息数据库建构与应用》的演讲,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于木构建筑监测,运用数据库管理海量数据是必然要求,并以保国寺为例介绍了木构信息数据库的建构与实际应用。

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包慕萍研究员做了题为《留学僧荣西在日本的佛寺营造活动中的中国影响》的演讲,通过还原留学僧荣西在日本的营造活动全貌,考察日本佛教寺院建筑如何导入中国的影响,以及中日匠人与建筑材料的相互交流。

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包慕萍研究员演讲

台湾师范大学江柏炜教授做了题为《匠艺知识的在地实践:台湾金门大木匠师翁水千之研究》的演讲,以金门著名大木匠师翁水千为例,讨论其建筑匠艺的养成、实践及传承,并探究金门地域建筑的哲学与文化。

2018年12月2日会议继续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藏经楼召开。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院藤井惠介教授做了题为《16世纪日本的建筑装饰革命》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在日本的建筑历史上曾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变革期,其中16世纪下半期以织田信长于近畿地区建造安土城为起始,形成了未曾有过的城郭形式和建筑色彩,到16世纪末起在日本国内被广泛使用,最终到达了日光东照宫用色技艺的高峰。

日本东京大学藤井惠介教授演讲

接下来,日本京都大学小松幸平教授做了题为《日本传统木结构房屋中的泥质剪力墙》的演讲,介绍日本泥质剪力墙的发展历史和生产工艺,以及运用有限元法对泥质剪力墙力学性能的试验分析。

日本神户竹中大工道具馆赤尾建藏馆长做了题为《从中国大陆传来的木匠技术与工具在日本的演变》的演讲,介绍了伴随中国佛教传入日本而来的木工匠人及其工具对日本建筑样式产生的巨大影响。

日本近畿大学奥富利幸教授做了题为《世阿弥的言说与<匠明>:“能”舞台设计原则的确立》的演讲,通过比较研究记载世阿弥言说的传书和江户时代的建筑技术书籍《匠明》对“能”舞台的设计规定,确认了15世纪时期的著名“能”乐师——世阿弥确立了“能乐”观览空间的基本模式及尺寸体系,使得传统艺术“能乐”系统化,并被作为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日本近畿大学奥富利幸教授演讲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蔡凌副教授做了题为《侗族寨门建筑建构技术及其“排楼”研究》的演讲,以湖南通道明清时期的侗族寨门为例,分别对屋宇式、连阙式和牌楼式三种类型寨门的平面、结构和造型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瑞典达拉纳大学Tina Wik教授做了题为《瑞典木构建筑遗产及其保存》的演讲,介绍了瑞典木构建筑的普遍性以及“持续保持”和“可控改变”两种乡村聚落的保护利用态度,探讨了瑞典木构建筑遗产面临的挑战与复兴计划。

瑞典达拉纳大学Tina Wik教授演讲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Francesso Augelli教授做了题为《最小干预原则的应用实践》的演讲,介绍了国际通行的最小干预原则,以卡萨里尼大厦木地板保护加固为例阐释了最小敢于原则的实际运用。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Francesso Augelli教授演讲

南京林业大学阙泽利教授做了题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木构古建筑现状勘察与保护研究》的演讲,通过对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外檐斗拱的现状勘查,统计分析其现有残损类型及成因,针对离缝、拔榫、孔洞、开裂、压溃、剥离、残缺七类残损类型和受力损伤、生物侵蚀、材质退化三种成因,对其修缮与防护加固提出建议意见。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Stefano Bertocci教授做了题为《木构建筑遗产的调查、记录和保护》的演讲,以世界文化遗产基日岛木构建筑及乡村聚落为例,介绍了欧洲木构建筑遗产的调查、记录和保护做法,总结得出遗产调查策略和程序、精密检测技术应用、激光扫描适用性等经验。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Stefano Bertocci教授演讲

台湾高雄大学陈启仁教授做了题为《无损检测与实时监测技术运用于木构建筑文化遗产之评估与保存》的演讲,介绍了运用无损检测和实时监测技术,确认古建筑在无法解体修复时的榫卯接点型式及材料性能,从而建立正确的结构模型,进行更精准地结构安全评估作业,并建立安全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地介入古建筑的修复或补强,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质量。

建为历保副总裁李晓武做了题为《建筑遗产风险监测评估及工程应用》的演讲,分析了建筑遗产面临的风险和实行预防性监测评估的必要性,介绍了针对建筑遗产面临的风险,可以应用的监测评估标准、技术、设备及方法,探讨了建立建筑遗产风险评估模型的路径,分享了建筑遗产风险监测评估的实际案例,同时介绍了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文物云平台基本情况。

建为历保副总裁李晓武作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阮昕院长、教授最后进行了总结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举办得非常成功,取得了预期的学术交流成果,希望各方共同努力,积极筹备下届会议,继续推动木构建筑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阮昕教授总结

本次会议在每场演讲报告之后均设置了交流环节。在每个交流分享环节,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提问踊跃、应答如流,现场气氛融洽热烈。

交流分享

会议期间,与会国内外专家还利用开会间歇对保国寺北宋大殿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研究。

 

与会专家在保国寺北宋大殿内观察研究

2018年12月3日,与会专家赴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慈城古县城的清道观、冯俞宅、甲第世家等处实地考察宁波木构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

 

与会专家在河姆渡遗址考察

 

与会专家在慈城古县城考察